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平定县砂器产业
发展的建议
陈志斌
平定砂器制作“始于秦”,历史悠久,特别是到清代已闻名遐迩,与宜兴紫砂陶、广东砂煲齐名,史称“三鼎甲”。其中紫砂产业开始于宋,县域内紫砂资源丰富,据勘查全县储量约30亿吨,在县域内广泛分布,资源品种丰富。
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坚持以产业强市为本,推动传统产业赋能升级,陶瓷产业要突出高技术含量,鲜明地域特色,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平定县立足资源优势和转型要求,将砂器、陶瓷、紫砂产业作为转型产业、富民产业、潜力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砂器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一、目前平定县砂器产业发展现状
平定县大力支持砂器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平定县关于扶持紫砂产业发展的办法》《平定县砂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纲要》《平定砂器文化融合发展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建设了宋家庄陶瓷产业园、砂器文化岭秀示范区等产业集聚区,举办了多届“中国紫砂‘南宜兴·北平定’高层研讨会”和紫砂行业职工劳动技能竞赛,设立了文化旅游乡村发展创业基金,成立了紫砂仓储中心,引进电商公司,在职业中学开设紫砂专业相关课程,为平定紫砂砂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平定县大力扶持下,县域紫砂砂器产业发展劲头十足,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县砂器产业年产值约2亿元以上,紫砂砂器相关企业58户,从业人员1400余人,其中还有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0余名工艺美术大师,各类商标、专利上百个,逐渐形成了集聚发展的特色产业。2021年,平定县成功申报“中国砂器之城”,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全县持续发展紫砂砂器产业坚定了信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平定县紫砂砂器产业虽有较大进步,但与宜兴等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产业链条较短,影响产业规模。平定县紫砂砂器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制泥、成型、烧制、美工分工而作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企业均以“大且全、小且全”生产方式为主,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较低,没有相关配套产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整体产业链条短。二是企业数量较少,整体竞争力弱。目前全县紫砂砂器相关企业虽有58户,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4户,产品较单一,其余企业年产值基本维持在百万元水平,县域紫砂品牌知名度低,整体竞争力较弱。三是生产方式传统,影响长远发展。目前平定县紫砂砂器相关企业大部分以手工或半手工生产为主,生产设备较落后,科技水平低,智能化、数字化管理不足,不仅生产成本高,产品无法规模化生产,影响产业长远发展。四是炼泥技术落后,研发能力较弱。平定县目前估测全县紫砂储量约30亿吨,经过勘探,本土紫砂矿与宜兴十一种典型矿料比较,在各项元素指标上相近,但本地紫砂烧成颜色均呈淡红色—深红色,未能如宜兴紫砂出现黄、绿等颜色,主要是我们炼泥配方技术刚起步,研发能力较弱,影响产业发展。
三、推进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加快推进平定县紫砂砂器产业长足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对紫砂砂器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为砂器产业发展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提高优惠政策、扶持资金的力度,为砂器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紫砂页岩储量丰富的资源优势,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设,加大管控力度,严禁私挖滥采,确保资源可以长远的供应产业需要,保障紫砂产业长盛不衰。
三是注重培育多元化产业。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日用陶瓷、紫砂砂器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引进练泥、窑炉机械设备、印花、包装等配套企业,培育较全产品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紫砂砂器产业多元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对宋家庄陶瓷产业园等园区能力建设,完善园区功能,鼓励支持更多的紫砂砂器企业入驻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五是提升产业工艺水平。鼓励现有砂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促进企业由人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转变,由传统工艺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变,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主体结构,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六是丰富提升人员素质。加强优秀美工人员的招募,对紫砂产品进行创造和升华,提升产品的美观度,突出本土产品的个性化。加大对从业人员历史文化知识的培养,提升直播人员的素质,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有内涵的购物环境,逐步打出产品的知名度。
多措并举,促进平定县紫砂砂器产业集聚发展,力争两年内争取成为省级专业镇,充分享受省级专业镇政策红利,为平定县紫砂砂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