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九三学社阳泉市委员会 冯俊明 郭茜茜
根据阳泉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我市常住人口131.1万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27.48万人,占20.84 %,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突破了18万人,占比达到了14.11 %,2021年,我市就已被列入全国149城深度老龄化名单中,成为了全国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
在此背景下,阳泉市立足“90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养老格局,着力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市场为支撑、康养为手段、医养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阳坡脑、市政府大院社区等一批品牌化社区养老服务运营品牌,阳泉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创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投入、营业收入和社会捐赠三部分组成。政府方面投资主要为市、县两级配套,但是县(区)一级政府财政压力巨大,投入动力不足;各县区慈善协会尚未走上正轨,还未真正发挥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养老服务站本身为福利性质,服务项目定价亲民,自身造血不足,绝大部分处于长期亏损状态。
二是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明显。由于养老行业社会认同感低、工作强度高、社会福利和薪水无法与知识投入和劳力输出匹配;生活护理方面大多数劳动力为进城务工妇女、家庭主妇等社会闲散人员,缺乏良好教育,学习新技术、接收新信息能力不足;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医务人员数量偏少、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高学历高标准的全科医生和护士寥寥无几。
三是社区养老服务医养双向互通衔接不足。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者卫生服务站大多存在基础、大型、先进设备配备不足;个别具有医疗条件的养老服务中心受众范围小,入住老年人大多数为失能、半失能情况,服务周期过长、床铺流通过慢、床位供给严重不足。
为此建议:
一、坚持“转换角色”为导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由政府主导,将现有的康养特色小镇项目收益资金按一定比例,划拨到本级财政社会福利专项资金当中,有效反哺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二是进一步细化专项资金供给机制,有效增加市、县二级养老资金投入,适当宽松使用要求、数额和标准,优化各级财政支持结构。三是各县区积极组织成立本级慈善协会,规范捐赠款物的管理、安排和使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公益基金会等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事业中来,为全市养老事业添砖加瓦。四是严格落实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向产权明晰的民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放资产(设施)贷款。
二、坚持“人才培养”为根本,建立多层次培育体系。一是依托阳泉市现有本科、专科“两专一本”院校,开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力培养一批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队伍。健全岗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制度,有效充实人员力量。二是借助阳泉人才发展集团这一平台,汇集各方养老护理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采用劳务派遣方式到各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落实好薪酬自然增长机制,解决好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缴纳。三是依托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适时增加专业社工人员配置,支持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坚持“医养结合”为突破,构建社区医联体。一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运行模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预约转诊、急诊急救等基础服务。二是政府社区医院共促平台推广。依托“互联网+医保门诊大额疾病线上诊疗服务”平台,尝试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的“医联通”平台,实现医疗、医保、医药信息三家共享。同时将已在三甲、二甲医院办理的慢性病手续转移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就近医保报销。三是推动专业医务人员全覆盖。由卫健部门牵头,在全市范围内推选培养年轻医务人员,定向指派到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具有医养结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工作,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让老年人过得舒心、顺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