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完善支持阳泉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高鸿
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和上级行各项决策部署,引导全市金融机构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全市金融运行和重点工作亮点突出:一是全市存贷比68.5%,位居全省除太原市以外各地市之首。二是全市不良贷款率1.01%,位居全省最低。三是办理“绿票通”总额(8.5亿元)位居全省除太原市以外各地市之首,占全市再贴现总额的97.7%,位居全省第一。四是阳泉仍是全省唯一无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地市。2023年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90.8亿元,同比增加157.4亿元,增长11.8%,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
一、金融在支持阳泉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信贷总量平稳增长。202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438.6亿元,同比增加105.9亿元,增长7.9%。全市16家金融机构中,光大银行阳泉分行、阳泉农商银行、中国银行阳泉分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量位居全市前3名。2023年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90.8亿元,同比增加157.4亿元,增长11.8%,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光大银行、阳泉农商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量位居全市前3名。(光大银行、晋商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位居前三)。
(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全市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涉农、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77.1亿元,同比增长24.1%;涉农贷款余额529.0亿元,同比增长5.8%;民营经济贷款余额315.0亿元,同比增长12.4%;绿色贷款余额94.2亿元,同比增长19.5%;房地产贷款余额97.4亿元,同比增长3.1%。
(三)货币政策工具效能充分发挥。2022年,全市再贷款累放量创历年新高,达33.1亿元,全年累计办理再贴现8.7亿元;全市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先后运用央行专项再贷款发放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交通物流等领域贷款13.95亿元。全市5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落实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总金额289.3万元。
(四)金融创新成效显著。2022年,积极配合市政协开展金融顾问入企服务活动,解答各类金融问题近200个,提供合理化融资建议150多条,受到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五贷联动”专项行动,累计向市场主体投放贷款超过2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办理“绿票通”业务8.5亿元,占再贴现比重位居全省第一。
二、打造金融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2023年,随着外部约束逐步消除,经济运行更多受到内部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制约,要恢复经济,稳市场信心是关键,防结构性风险是保障,扩大有效需求是重点,必须围绕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最直接最现实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在“总量要够、结构要准、风险要防住”方面持续发力,构建目标导向、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的金融工作格局,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成立金融政策落地促进委员会。建议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人民银行、金融办、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中小企业局等7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委员的金融政策落地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实行双牵头负责制,统筹用好国家各项优惠金融政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二)推动构建新兴产业的创新机制。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发适合创新型企业的信贷产品、金融产品,提供专业化、细分化的金融服务。二是鼓励将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产权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手段。三是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建议参照合肥模式,以融盛集团为平台,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为目标,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建设优质投资团队,探索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管理—自主管理”的发展路径,将其打造成为专业化、市场化、价值化的产业赋能股权投资平台。四是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建议高新区、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科创企业融资服务协调机制,定期更新科创企业名录库,及时向金融机构推送企业信息。按照“批量推荐—分级评估—协同授信—投贷联动”的运作机制,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
(三)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按照“数据源不上链”的原则,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在确保数据安全合规运用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探索接入各类金融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金融运行情况实时线上监测。
(四)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探索完善财政贴息政策,推动重点领域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完善代偿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探索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
(五)助推金融改革。推动山西银行阳泉分行和三家农商银行进一步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