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白云花滩,莺鸣阵阵,桃花点点,在美丽的桃河北岸,生活着一位同样美丽谦和,青春大方的女青年,她就是第十三届阳泉市政协委员,市青年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刘艳润。
初识刘艳润,是在宽敞明亮,现代化气息浓厚的青创中心大厅,她短发职装,干练中透着精致;优雅谈姿,利落中透着随和,就是这样一位青年就业导师,带领她的团队,在当前市场就业非常严峻的形势下,为我市近万名青年搭建了走向职业成功的平台。
勤勉担当,用青春激活青春
2013年我市青年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刚刚成立,急需人才,刘艳润毅然步入中心大门,成为青创中心最早的开创者之一。从业8年来,她始终坚持诚信执业,勤勉奉献,对每一位来访咨询就业青年都认真负责,为每一家用人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经她联络的用工单位和上岗青年都给予她很好的评价,作为服务行业,无论个人还是中心,8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纠纷。
多年的创业和服务之路,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一路播撒爱心,一路用青春践行使命,她用一个创业女子独有的坚韧与耐心,用创业之路的热忱与自信,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为广大待业青年与用工企业谈条件,作保障。在刘艳润的办公桌上,排的最多的就是用工单位的协议书和青年个人的情况简介,不论有多忙,她都尽可能地一一把关,一方面是审阅用工单位的资质证书,为咨询企业把好法律关,另一方面是积极规范修改简历,为待业青年把好形象关。她不辞辛苦,频繁组织招聘会只为能更好的帮助广大青年,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竭尽全力把好事做好。
2014年11月27日,刘艳润带领团队走进了东回镇东回村,为那里的青年劳动力开展“送岗位、送信息、送政策”服务活动。到了东回村委会,她和员工们迅速地把用工岗位张贴到了村委会的走廊墙面,并向广大村民介绍了青创中心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广大村民争先恐后咨询并记录着各个用工岗位的信息,人群蜂拥,刘艳润与她的员工们忙前忙后认真耐心地为有需求的群众进行咨询登记,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后积极联系用工单位进行沟通,忙的那是个热火朝天,回过头来,她才发现已是下午2点多了,大家还都没有吃饭,于心不忍的刘艳润赶紧组织员工在村委会草草用餐,团队当中不乏一些刚走出校园的小姑娘,都是家里的手心宝贝,在黄土风沙里,是她们用娇小但并不柔弱的肩膀,为许多乡村青年的创业梦想撑起一片蓝天。与此同时,她还坚持开展“就业招聘进庙会”活动,积极抓住农村赶庙会的契机,利用村委会的广播宣传团市委关于开展“走基层 送岗位 促就业 助转型”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的通知,悬挂条幅、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现场宣传、解答等形式广泛宣传青年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办理途径等。这些年来,她们的足迹遍布我市的三区两县,梨林头、河底,苇泊、杨家庄、马山……,数不胜数的村庄里,千千万万的青年心中,都留下了刘艳润与她的员工们忙碌而温暖的身影,就像春天的花朵,带来了漫山遍野的希望。如今村里的孩子们毕业找不到工作,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滨河公交总站的青年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青创中心大厅的显眼处悬挂着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名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四周悬挂条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业创新,使命担当,携手并肩,砥砺前行”……这些激越昂扬,铿锵有力的宣言就是青创中心的工作宗旨,也是对广大创业青年潜力的激发,更是刘艳润所带领的青创团队的精神风貌。这一句句宣言,曾一次次给广大创业青年以信心,以动力,以希望。当她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市青年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许多进城务工的青年人由于学历较低、没有技能,大多从事低端的工作岗位,工作不太稳定,许多青年求职者在一年中更换多个工作岗位,还有些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职业目标不明确,毕业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找工作盲目。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青年求职者在上岗前缺少对岗位的基本了解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针对这一情况,刘艳润积极与阳泉市培训中心商谈,共同合作开展青年岗前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对即将上岗的求职青年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为他们走上稳定的就业岗位打好基础,真正为青年群众办了实事,解决了困难。从2013年成立至今,青创中心共免费组织403场招聘会,740余家单位参加,为全市广大青年提供15000余个岗位,推荐8262名优秀青年上岗,培训电工、焊工2000多人,岗前培训1000多人。如今,还是这些醒目的誓言,仿佛号角响彻山城上空,激励着一代代山城新生青年志存高远的凌云壮志和敢为人先的霸气。
敏锐洞察,用创新激励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历史潮流,时代主题,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青年具有活力和无限的动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刘艳润和她的团队,紧密围绕我市当前提出的“倾力打造区域中心城”的发展战略,准确定位青创中心的工作目标,积极承担团市委的各项任务。在抓好每周五(上午)的招聘会、“职通专列”求职网站、日常就业推荐面试会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手段,她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大学开展就业宣传和校园招聘会的方式吸引广大青年进入中心进行求职登记,有效地扩宽了青年的选择范围。
2014年4月27日,青创中心牵线搭桥,组织150多家企业,在理工大学举办了校园招聘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招聘会达成求职意向的人数在900人以上,招聘会举办的非常成功,企业和求职青年,包括校方都很看好这次活动,都希望能通过这个机会各求所需,真正为应届毕业生及用工单位搭建成了桥梁和纽带。此后,她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定期招聘会,搭建企业入校园的平台,畅通校企联合的渠道,为阳泉卫校联系了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阳泉中医院、阳煤第二人民医院、滋生堂大药房、北京养生堂连锁药店等75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600多个岗位。为阳泉技校举办了2场招聘会,联系了20多家企业,提供了300多个岗位。
随着青创中心业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高,加之刘艳润的创业激情和“野心”,她越来越感觉到,我市本土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对一些特殊工种和人群的就业需求不能全部精准满足,于是,她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到了山东青岛的大型造船企业,北京中外合资的软件公司等,自掏腰包,孤身一人,多次北上东行,开展实地走访,深入一线调查,为我市青年带回一大批全新就业岗位,提供了订单式就业创业机会,她与这些外地大企业的老板成为朋友,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
谈起这些,刘艳润不无感慨地说:“青年正处于创业创新的活跃期,有热情、有活力、有责任、有担当,是万众创业的主力军,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我和我的团队,将竭尽全力,为全市广大青年和用工企业牵线搭桥,建好平台,让更多的阳泉青年留在家乡,更让阳泉成为他乡客人的第二故乡。”
积极建言,用大爱激情履职
2017年,由于个人表现优秀与中心业绩突出,刘艳润被团市委推荐,当选为第十三届市政协委员。“我满怀着对政协的一片热爱,走进了政协这个大家庭,一个“爱”字,蕴含了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一个“爱”字,表达了我对岗位、对职责、对工作的一片热情。”刘艳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担任政协委员以来,刘艳润不断开阔视野思路,深入了解民情,积极建言献策,用心参政议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如实地反映社情民意、提交提案。
教育问题,一直是刘艳润关心的民生话题。针对目前我市中小学校周边“小餐桌”良莠不齐,管理存在的许多问题,刘艳润委员提出要强化政府监督,齐抓共管;突出部门日常监管,常抓不懈;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不贷的“三方共进”建议。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越来越普遍化的问题,她建议:行业部门实行统一的研究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新闻媒体、网络、社区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中小学配齐配优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心理干预的“三项举措”建议;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她提出改革教育评价办法,加强以考促改;全力提高师德师能师风,要求教师布置原创作业;不断改革作业布置办法,家校合作共同减负“三个层面”的建议。针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现象严重,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经常化的问题,刘艳润委员认为,要坚持推进“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实现司法和教育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讲师库”;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法制教育校园环境的“三个目标”建议。此外,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上网成瘾的问题,刘艳润委员还提出要加强沉迷手机危害性的宣传;倡议父母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做榜样示范;齐抓共管科学引导等建议。
互联网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智能化技术,是充满爱心的刘艳润委员关心的另一大民生话题。随着“数字化生活”的发展,老年人适应手机支付、APP预约、出行扫码等操作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她认为,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遗忘老年人的是发明、使用、管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人,是参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人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现实特征。为此,她建议:政府要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社区要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家庭成员做好数字生活“带路人”;互联网平台需积极开发“适老化”新媒体产品;老年人要与时俱进拥抱数字化生活的建议……她提出的这些建议有的刊登在《阳泉日报》,有的被市政协《社情民意》采用,有的被相关部门采纳。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怀着一片爱心去关注民生,带着一片赤诚去履行职责,充分彰显了她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奉献精神的山城女儿的巾帼风采。